突发头痛、恶心、肢体无力、视物不清……颅内动脉瘤如同体内的“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危及生命。
【病例回顾】
“颅内的不定时炸弹”是元凶
62岁的杨先生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偶发右侧肢体无力伴有视物不清,在当地医院检查治疗后症状并未缓解。7月2日,患者杨先生突发头痛、头晕伴恶心,症状持续加重,被紧急转入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脑血管科寻求治疗。
脑血管科主任王亚宽博士接诊后,根据患者病症建议进行磁共振检查和脑血管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遂发现患者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凸起,大小3.7×4mm,诊断为“先兆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原来,困扰他的病症根源就在于此。
王亚宽主任介绍,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导致血管壁功能减退、弹性下降,在血压的作用下,逐渐扩张及膨出,随时有破裂的风险,被称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
微创介入“穿针引线”精准“拆弹”
由于情况危急,脑血管科团队立即协调多学科联合会诊。在充分分析风险并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决定全麻下实施“经导管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介入治疗,该手术较传统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精准度、安全性更高等特点。
术中,脑血管科团队联合导管室、麻醉科团队,在大型C臂引导下通过股动脉穿刺,半释放颅内支架对血管进行支撑,将微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精准送达动脉瘤腔内,后利用弹簧圈对动脉瘤进行致密栓塞。手术全程仅仅用了90多分钟,成功将杨先生脑子里的“不定时炸弹”拆除。
术后,患者杨先生恢复良好,头部疼痛和右侧肢体麻木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科普时间】
一、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王亚宽博士介绍,颅内动脉瘤听起来可能令人感到害怕,但实际上它并非肿瘤,而是一种血管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
颅内动脉瘤主要发生在颅内动脉的分支上,这些动脉负责向大脑输送血液。当这些动脉壁因各种原因变得薄弱并向外膨胀时,就形成了动脉瘤。一旦破裂,血液从血管漏出,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时间内可导致脑疝、呼吸衰竭,黄金抢救时间仅数小时。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或者症状相对较轻。患者可能仅在脑部检查中偶然发现它。然而,当动脉瘤压迫到周围的神经或脑组织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视力模糊和耳鸣等症状。这些症状虽然看似平常,但实际上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提醒我们可能存在潜在的颅内动脉瘤。
二、紧急救命,如何“拆弹”?
微创介入手术是目前主流治疗方式,通过大腿动脉血管将极细的导管像“小火车”一样沿着血管轨道送入脑动脉,直达动脉瘤部位。
然后用弹簧圈填满瘤腔,就像给“气球”放气,阻断血流进入,从根源上消除破裂风险。复杂动脉瘤需联合支架(如血流导向装置),重塑血管通路,降低复发风险。
(供稿:刘琼琼、王亚宽 审核:赵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