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从外地回郑州带父母到医院做了个体检,过了几天,拿回体检报告,没什么大问题,但有一个脑部核磁共振的诊断,让张先生不明白——“颅脑脱髓鞘改变”。读起来都拗口,到底是什么意思哦?
颅脑髓鞘怎么会脱失呢?会带来什么影响?今天,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陈刚就来简明扼要地解答这些疑问。
一、什么是脱髓鞘?
陈刚介绍,人体中的神经纤维分布非常广,神经细胞的突起就被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表面包有一层保护膜,叫“髓鞘”,它可以保证神经纤维在传递信号时,不会跑偏,不会短路。
而“脱髓鞘”则意味着这一保护膜破损,造成神经信号的传导障碍或“短路”。简单而言,真正意义上的脱髓鞘指的是病前白质发育正常,由于炎性损伤,髓鞘发生了脱失,当然髓鞘还可以再生,脱失—再生也可以同时存在。
二、哪些“隐形威胁”会导致“脱髓鞘”呢?
1.血管性损伤
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会导致脑部小血管供血不足,使某些对缺氧敏感的脑区(如脑室周围、皮层下白质)出现慢性缺血,进而引发髓鞘脱失。
2.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会干扰髓鞘的正常代谢和修复。
3.炎症和免疫因素
某些自身免疫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等会使免疫系统错误攻击髓鞘,导致其破坏。
4.中毒和感染
长期酗酒、重金属暴露或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损害髓鞘。
当然了,核磁共振图像上出现“脱髓鞘”这种情况,要鉴别很多种疾病,不过影像科医生会根据影像表现、多参数多序列上表现不同,结合临床症状、年龄、病史,尤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可以判断是哪一种类型导致的脱髓鞘。
三、脱髓鞘又会引哪些疾病呢?
脱髓鞘疾病通常指髓鞘破坏,而轴索相对比较完整。一旦发生了脱髓鞘疾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阳性症状有疼痛、痛性痉挛等,阴性症状有无力、麻木、视力下降等。这些症状就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要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预防感染,从而避免发生脑梗塞、脑出血或老年痴呆等脑血管意外。
脱髓鞘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以下类型:多发性硬化、神经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视神经炎、横断性脊髓炎、同心圆硬化、弥漫性硬化等。这些是我们脑病科、脑血管科医生所指的临床、影像、病理水平均一致的脱髓鞘疾病。
四、如何保护髓鞘,延缓大脑衰老?
1.控制基础疾病
严格管理血压、血糖和血脂,避免长期偏高对血管和神经的损害。定期体检,尤其关注脑部影像学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注意饮食
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深海鱼、坚果、橄榄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少吃高油高盐食物,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等都有助于维持髓鞘健康。
3.健康生活
每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此外,阅读、学习新技能、社交活动等能刺激神经网络,增强脑功能储备,也可以起到保护髓鞘的作用。
(供稿:陈 刚 审核:赵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