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疗动态 >> 新闻内容医疗动态

中药煎煮,知多少?

发布时间:2023/7/19    浏览次数:2561    选择字号:   

一日读医者文章中写到一位父亲因为不懂中药的服药方法将煎煮好的中药药汁及药渣一起逼着让孩子服下,心中充斥震惊与歉疚。身居“药”职,自觉责任重大,患者用药交代从未敢马虎潦草。然而每每做科普又觉写煎煮方法是否略显浅陋,经此一文后,才深刻体会到药学科普就是老百姓生活中常遇确不甚知的用药知识。

今天,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唐素勤,就跟大家分享中药煎煮的一些常识,一起来看看吧!

一、煎煮中药的器具怎么选择?

煎药的器具很多,历来认为以陶瓷器皿中的砂锅为好,因陶瓷具有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可保温,确为煎煮中药汤液的良好器具。若无陶器,可选择白色的搪瓷器皿、耐热玻璃及不锈钢器具。

切忌选择使用铁、铜、铝、锡等制成的金属器具。一则因这些金属本身也可作为药物,恐与病情不符;二则煎煮中其易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汤剂的质量以及临床疗效。例如金属铁可与药材中的苷类、鞣质反应生成鞣质酸等,使药液颜色变黑变绿,口感变涩变腥。

微信截图_20230719174228.png

(挂网稿)中药煎煮知多少958.png

二、煎煮用水及浸泡时间

古代医家对煎煮用水十分重视,历代方药书中记载了许多种煎药用水,如东流水、井花水、甘澜水、潦水、泉水等。现在一般用新鲜清洁的自来水、井水作为煎药用水。经过反复煮沸或放置热水瓶中较久的水,不能作为煎药用水。

(挂网稿)中药煎煮知多少1178.png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一·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中所云:“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煎煮加水量根据饮片质地的疏密、轻重和剂量的大小、汤药的功用、患者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等适当增减。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没过饮片约2~3cm为宜。芳香易挥发及质地疏松的草类药物,可以只淹没药物为度,质地坚硬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

中药饮片煎煮前浸泡可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一般以常温或温水(25℃~50℃)浸泡 30~60 分钟为宜;夏天气温高时浸泡时间可短,宜适当延长。

(挂网稿)中药煎煮知多少1443.png

三、煎药的火候如何掌握?

火候,即指火力的大小与火势的急慢。煎煮火候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文火即小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而武火即大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一般药物煎煮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而对于发散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即用于治疗感冒及醒神开窍的药物应武火快煎,即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以10~15分钟为宜,以避免久煎而致香气挥散,药性损失;而滋补类药物为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药力发挥完全则需久煎,药液沸腾后煎煮30~60分钟。 

(挂网稿)中药煎煮知多少1724.png

四、一剂中药的煎煮次数

一般情况下,一剂中药应煎两次。第一次煎煮20~30分钟后将汤液滤出,加水(注意此时加水量宜少,没过药面即可)煎煮第二次约15~20分钟,后将两次药液合并。其中,补虚类、矿物类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中药,则每次应延长煎煮时间10分钟。

因为药物有效成分先溶解于进入药物组织内的水液中,再通过分子运动扩散到药物外部的水中。当药物内部和外部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解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解,达到尽可能充分地将有效成分煎煮出来的目的。

五、如何绞渣取汁?

中医典籍《肘后百一方·序》云:“凡云汤煮,取三升,分三服,皆绞去渣而后酌量也”。两次煎煮药液滤出后应将吸附药液的药渣放入双层纱布或透水的原色棉布中包好,待稍凉后,挤压绞取药渣中所吸附的药液后将药渣丢弃。

饮片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于水,而溶解的成分又可能被药渣吸附,两个相反的过程在煎煮中同时存在。一般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都吸附一定的药液,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且随着方剂药味的增多、剂量增大,药渣中所含的有效成分也会增多。如不绞渣取汁,将使许多有效成分丢失。

(挂网稿)中药煎煮知多少2357.png

六、处方中单包药如何煎煮?

1.先煎  先煎药主要是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矿物类、介壳类中药,如:鳖甲、龟甲等。应打碎先煎20~30分钟,利于充分煎出有效成分。此外,附子、川乌、草乌等毒性大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可降低毒性,保证用药安全。    

2.后下  后下药主要是指一些气味芳香的中药,如:薄荷、砂仁、肉桂等,久煎其有效成分容易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起锅前5~10分钟放入。此外,大黄、番泻叶等久煎会破坏其有效成分的中药也宜后下,在其他药物起锅前3~5分钟放入。

3.包煎  主要是指黏性强、粉末状、药材表面带有绒毛的中药,如:车前子、蒲黄、枇杷叶等,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中药同煎煮。以防在煎煮过程中焦化或糊化,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

4.烊化  也称溶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中药,如阿胶、龟甲胶等,为避免粘锅,可用水或黄酒加热溶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或兑服。

5.冲服  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如麝香、鹿茸等。此外,根据病情需要,或易被高温破坏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中药,都需要研成细粉用温开水或用其他药物煎液冲服。 

(供稿:唐素勤    审核:郭致远)

医院简介 | 资料下载 | 健康讲座 | 院容院貌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城北路7号 邮编:450004

门诊咨询:0371-66331038   总值班:0371-66322590 Email:hnitcm@163.com

豫ICP备18040360号 技术支持:维康软件